1、 提前告知,提高孩子的理性认识。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打针这件事,生病了很不舒服,打针可以帮助孩子不生病或少生病了,生了病打针之后就好会好,从而引发孩子对打针的期待。

3、 接纳和安慰。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目的,当外部刺激进入机体立即会引起人体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,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应。对于孩子来说,这种体验是非常不愉快的,害怕打针,实质上是再自然不过的人的本能反应了。孩子对疼痛的感知与成人也不一样。打针的疼痛对于成人来说,也许不值一提,但孩子的承受力只有成人的几分之一,甚至十几分之一,所以他所感知到的疼痛可能是成人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!所以父母要认可和接纳孩子的害怕心理和疼痛感受。

5、 努力营造孩子熟悉的场景。孩子对于不熟悉的事物通常抱有一种恐惧、害怕的心理。在医院这一陌生的场景中,戴着口罩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,各式各样的针管、仪器,和我们日常的生活场景有很大的差异,孩子到了这样的陌生环境,行为自然也会变得谨小慎微。孩子去打针时,最好父母都去,所有孩子依恋的对象都在场,会让孩子从心理上感到支持和安全。

7、 转移注意力。父母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轻松的小笑话、小故事在打针的时候讲,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故事所讲述的场景中去,能有效减轻孩子的痛感。

9、 和医生进行交流。告诉医生孩子的兴趣点,以便在打针时和孩子进行交流。虽然医生和孩子并不熟悉,可是来自陌生人尤其是医生的夸奖非常有用。在孩子自我形象的确立中,他会觉得非常自豪:“连医生都说我勇敢呢!”

11、 探询对比法。打针的时候,父母可以对孩子说:“宝贝,你这次打的是什么针,我想你告诉妈妈,是这次打的针疼一些还是上一次打的针疼一些?”在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哭还是不哭的时候,我们让他思考哪个更疼——闭上眼睛,体会一下,是针扎进去那一下疼,还是往里打药的时候疼。但不要忘了对孩子说,要是想哭的话可以趴在妈妈怀里哭。

13、 不要阻断孩子的情绪发泄。打针引起的疼痛会让孩子嚎啕大哭,很多家长在此刻就会阻止孩子。被打疼了哭是很正常的情绪发泄,用父母权威命令压制孩子的情绪,反而适得其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