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美食营养 游戏数码 手工爱好 生活家居 健康养生 运动户外 职场理财 情感交际 母婴教育 时尚美容

《幼学琼林》全文及解读 地舆

时间:2024-10-13 03:25:56

1、【原文】 东鲁西鲁,即山东山西之分;东粤西粤,乃广东广西之域。 河南在华夏之中,故曰中州;陕西即长安之地,原为秦境。 四川为西蜀(10),云南为古滇(11)。 贵州省近蛮(12)方,自古名为黔地(13)。 东岳泰山,西岳华山,南岳衡山,北岳恒山,中岳嵩山,此为天下之五岳; 饶州之鄱阳,岳州之青草,润州之丹阳,鄂州之洞庭,苏州之太湖,此为天下之五湖(65)。【注释】 (10)西蜀:四川曾有古蜀国,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,因此简称蜀,因在中原以西,所以称西蜀。 (11)滇:云南曾有古滇国,所以简称滇。 (12)蛮:中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。 (13)黔地:秦时曾在贵州一带置黔中郡,因此贵州又称黔地。 (65)五湖:其中的鄱阳湖、洞庭湖,太湖现仍在。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,丹阳湖逐渐淤塞。【译文】 东鲁、西鲁就是山东、山西的旧名,东粤、西粤即为广东、广西。 河南位于中原的中心位置,所以又称为中州;长安为陕西首府,古代是秦国的辖地。 四川就是西蜀,云南汉朝时建置滇池;贵州地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,是古时黔中之地。 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,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。饶州的鄱阳湖、湘阴的青草湖、润州的丹阳湖、巴陵的洞庭湖、苏州的太湖,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。

《幼学琼林》全文及解读 地舆

3、【原文】 海神曰海若(23),海眼(24)曰尾闾。 望人包容,曰海涵(25);谢人恩泽,曰河润(26)。 无系累者,曰江湖散人(27);负豪气者,曰湖海之士(28)。问舍求田(29),原无大志;掀天揭地(30),方是奇才。【注释】 (23)海若:传说中海神的名字。 (24)海眼:《十洲记》记载,海中叫尾闾的地方,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,海水全部从下面流走。 (25)海涵:像海水容纳江河那样无所不包。 (26)河润:像河水滋润土地那样帮助别人。 (27)江湖散人: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举进士不中,居松江甫里,经营茶园,常泛舟于太湖,自称江湖散人,曾作诗《江湖散人歌》。 (28)湖海之士:汉末人陈登,字符龙,狂傲有豪气。一次,友人许汜去看望他,他并不以客礼相待,自己上大床躺下,而让许汜睡下床。后来许汜跟刘备谈起这件事时,说陈登“湖海之士,豪气不除”。刘备则批评许汜胸无大志,只问些求田问舍之类的小事,难怪被陈登冷落,并说:“要是我,就要高卧百尺高楼之上,让你睡到地下,岂止是上下床之分呢!”见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登传》。 (29)问舍求田:即求田问舍,原为刘备责备许汜之语。许汜为国士,处纷乱之世,而无效主之志,只知道买田置屋,为个人利益打算,没有远大志向。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胸无大志之士。辛弃疾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:“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” (30)掀天揭地:把天掀起,把地揭开,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。【译文】 海神的名字叫海若,海眼是海下泄水的洞孔,又称为尾闾。 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,说如同大海能涵容得下;感谢他的恩泽,就说像受到河水一样的滋润。 没有责任牵绊的人叫做江湖散人;自负豪气的人叫做湖海之士。 一个人只会寻问屋舍讲求田亩,那就表示胸无大志;能够掀天揭地做大事业的人,才能称为有才能的奇人。

《幼学琼林》全文及解读 地舆

5、【原文】以蠡测海(39),喻人之见小;精卫衔石(40),比人之徒劳。 跋涉谓行路艰难,康庄谓道路平坦。硗地(41)曰不毛之地,美田曰膏腴(42)之田。 得物无所用,曰如获石田(43);为学已大成,曰诞登道岸(44)。【注释】 (39)以蠡测海: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。比喻见识浅薄,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。蠡,用贝壳做的瓢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语曰:‘以管窥天,以蠡测海,以莛撞钟。’岂能通其条贯,考其文理,发其间声哉!” (40)精卫衔石:相传远古时候,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,她的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,到西山去衔木石,决心填平东海。见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。后以“精卫填海”比喻意志坚决,不畏艰难。 (41)硗地: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。硗,坚硬的石头。 (42)膏腴:膏是油脂,腴是肥肉,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。 (43)石田:布满石头的田地,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。 (44)道岸:指学问、真理的彼岸。【译文】 拿瓠瓢来测量海水,比喻人的见识太浅;精卫的衔石填海,是指做事徒劳无功。跋涉是说行路非常艰难,康庄大道是说道路极为平坦宽广。 土壤贫瘠,地面长不出五谷草木的,称为不毛之地。肥沃丰饶的田地,叫做膏腴之田。得到某物却一无所用,就如同获得长不出农作物的石头地,做学问而有了成就,则可用诞登道岸来形容。

《幼学琼林》全文及解读 地舆

7、【原文】击壤而歌(56),尧帝黎民易七淄苷之自得;让畔而耕(57),文王百姓之相推。 费长房有缩地(58)之方,秦始皇有鞭石(59)之法。 尧有九年之水患,汤(鲂番黟谊60)有七年之旱灾。 商鞅不仁而阡陌开(61),夏桀无道而伊洛(62)竭。道不拾遗(63),由在上有善政;海不扬波(64),知中国有圣人。【注释】 (56)击壤而歌:相传尧帝时,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: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帝力于我何有哉?”见《乐府诗集》卷八十三《击壤歌》。据宋王应麟《因学纪闻·杂识下》记载,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。壤用木块制成,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,中者为胜。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、生活,说明尧帝无为而治,天下有道。 (57)让畔而耕: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,风俗仁义,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。畔,指田界。见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。 (58)缩地: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,壶公问他想学什么,他说,要把全世界都看遍,壶公就给他一根缩地鞭,他想到哪里,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。见晋代葛洪《神仙传·壶公》。 (59)鞭石: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,见山距陆地太远,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,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;石走慢了,仙人就用鞭子抽打,石皆流血,至今还留有赤石。见《太平寰宇记·登州文登县》引《三齐略记》。 (60)汤:即成汤、商汤,商朝的开国君主。夏桀无道,汤兴兵伐之,遂有天下。 (61)阡陌开:秦孝公重用商鞅,实行变法,商鞅废井田,开阡陌,秦国因此强大起来。阡陌,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。 (62)伊洛:指伊水和洛水。传说夏桀昏庸无道,倒行逆施,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。 (63)道不拾遗: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,也不会把它拾走。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国无盗贼,道不拾遗。”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。” (64)海不扬波:海上不起惊涛骇浪,比喻天下太平。相传周成王时,周公代为摄政,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。越裳国来献野鸡,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:“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:‘上天不刮暴风,不下暴雨,大海平静不起波涛,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。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,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?’今贡献白雉于周公,以表南海之忠诚。”周公非常高兴,于是作歌三句,名字叫《越裳操》。见《尚书大传》。【译文】 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,拍着土壤引吭高歌;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,都能互相谦让耕地。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,化远为近的方法;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。 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,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。 商鞅没有仁德,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,开阡陌奖军功。夏桀暴虐无道,上天便使伊、洛二水同时枯竭,以示惩戒。 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,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。海里扬不起大波浪来,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。

《幼学琼林》全文及解读 地舆
© 一点资料